新华社香港9月24日电 题:多元香港的多样茶饮
新华社记者曲俊雅、王茜、张雅诗
香港茶饮多样,各适其宜,这与当地社会的文化多元和包容相关,与当地生活的不同人群以及历史呼应。
在香港茶具文物馆“文人文玩——中国文人用具与茶生活”展览上展出的茶壶(8月8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
有报道说,香港人平均日饮奶茶超过200万杯。其中港式奶茶最具本地特色,其制作技艺2017年列入香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奶茶茶事
港式奶茶以茶袋冲制为特色,用红茶加淡奶冲调出香浓滑润的饮品。在制作中滤茶布袋日久染色,仿若丝袜,遂有“丝袜奶茶”之称。
以经典港式奶茶闻名的兰芳园,创始人林木河1952年推出“八手撞茶法”,至今仍坚持用传统手工方式制作。茶餐厅总店仍在中环旧址,大排档老门面向街张贴着名人到店的照片。午餐高峰满座时可以服务40多人,门外时见排队轮候的客人。
香港兰芳园茶餐厅总店内部(7月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
兰芳园目前的奶茶配方沿用了20多年,是斯里兰卡红茶等几种红茶拼配加上植脂奶,为第二代店主林俊忠开发。秘方试验时曾邀顾客品评,他说:“决定用植脂奶,就是为了好喝。”
林俊忠平日在店里柜台收银,从前他做服务员时也会帮忙冲调奶茶,手艺是父亲所教。店里要求冲调师严遵八手撞茶法。调一壶茶大概半小时,分约10杯奉客,顾客自己来决定是否加糖。
位于香港中环的兰芳园茶餐厅总店(7月5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
林俊忠68岁,几乎与兰芳园同龄。他说,顾客最初都是街坊,渐渐地,每天下午茶时间,较多干体力活儿的工人过来。后来中环发展,有了很多写字楼上班的顾客;近年又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,享受奶茶美味。
上世纪50年代,香港亟待发展,为基层民生计的大排档食肆应时而生。兰芳园店铺的老样子虽然一直没变,但经营情况折射了香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。港式奶茶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交融和发展,也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和饮食习惯。香港邮政今年7月发行“非物质文化遗产--港式奶茶制作技艺”特别邮票,邮票展示了调配茶叶、煲茶、撞茶、撞奶等制作步骤,生动反映香港的奶茶文化。
香港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杨孙西(左)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(8月1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
港式奶茶由英式奶茶演变而来。香港咖啡红茶协会主席黄家和介绍说,主打奶茶的下午三点一刻茶歇“三点三”,也是受到英式下午茶的影响。不过,其普遍流行始于搬运、建筑等行业户外工人,后来逐渐在大众中普及。
为推广港式奶茶文化和交流技艺,香港咖啡红茶协会2009年创办金茶王比赛,2019年增办粤港澳大湾区赛事。今年香港区决赛8月在香港国际茶展上举行。
香港街头茶亭的奶茶不乏新品种,各家茶单上也多有绿茶、乌龙茶等茶饮和花果饮品,冲调有机器提速,紧跟大都市现代生活快节奏的脚步与健康潮流。
各得其乐
港式奶茶久经积淀成为地方传统,如今在香港的传统英式下午茶多见于酒店,有的以创意甜点招徕,有的恪守自家规矩:现场奏乐,裤不及膝、穿运动服或拖鞋不得入座,以及提供英式小食与东南亚点心。
香港是国际都市,族裔多样,从而有了多般茶饮,在多元文化的交汇中各得其乐。港九楼林里的日式茶舍,有的只奉日产茶;中环的印度菜馆,则会标榜地道的印度香料奶茶,煮上肉桂、豆蔻等原料,香气扑鼻,热气腾腾。
有些老字号茶行上世纪30年代起在上环立足,迄今传承着内地选茶、香港焙制的老商标产品。卖铁罗汉茶的掌柜会一边忙着手工包装,一边招呼客人。卖铁观音茶几十年的老店员说,买家有追随长辈饮茶习惯的年轻人,也有从内地订货的回头客。在那里品茗,不以食佐茶,不以茶佐餐,齿颊生香的回甘中,也品茶水的纯粹。
- 2024/02/262023长春大米暨鲜食imToken钱包玉米北京推
- 2024/02/26保持着原生态imToken钱包下载的自然气息
- 2024/02/23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赋能增效imToken钱包 助
- 2024/02/19烂漫花海稻imToken钱包下载语花香公园
- 2024/02/19号角吹响!16项具体行动助imToken力吉林旅